-
如何陪孩子面對情緒?
如何陪孩子面對情緒?
-開學季-
最近開學了,您有發現孩子的情緒有些起伏變化嗎?
但在你面前可能還是裝作沒事?會不會是不想讓你發現、也不想讓你擔心。
但家長的你,卻注意到了一些行為跡象,
比如:
-會打自己的頭、捶牆-手指皮被摳爛
-一直拔頭髮
-甚至說話時更常激烈地責怪自己
如果您正考慮尋求心理諮商協助,這裡有幾件事情可以先做:
1. 先別急著「直接問清楚」
千萬別用對質的方式,也不要用反問句逼孩子馬上給答案,
比如:「你怎麼會這樣?」「到底發生什麼事?」
那是不是就不能問了?
不是的,而是要換個方式。
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提高警覺,反而可能更難問出真正的想法。
所以,這件事先不用急,可以先觀察,等到合適的時機再談。
.
其實,在正式進入諮商時,
有些諮商師會透過問卷或更有結構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狀況,
因此家長不需要急著從孩子口中直接問出答案。
2. 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家長可能會想問:那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呢?
首先,請我們都先穩住自己的內心,真的,這很重要。
因為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當家長的焦慮、擔心不斷外顯,
孩子也會感受到,甚至變得更不願意開口。
唯有大人先穩定下來,情緒才不會讓恐懼擴散開來。.
.
穩住情緒,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準備進入諮商之前,家長可以先記錄孩子的行為模式,看看有沒有發現一些 #行為規律,像是:
-這些行為什麼時候比較容易發生?(早上出門前?放學回家後?)
-當下是不是剛好遇到什麼特定的壓力或刺激?(考試?和朋友吵架?)
-事後孩子的狀態有沒有變化?(變得更安靜?還是更煩躁?)
這樣的觀察,除了幫助家長更理解孩子,也能幫助諮商師更快掌握狀況,讓孩子獲得更合適的協助。
.
這不是一場急救,心理要預備好長期的馬拉松陪伴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緒適應需要時間,家長的穩定就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當你先穩住自己、用對方式關心孩子、慢慢引導,
孩子才會願意打開心房,讓你走進他的世界。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如何陪孩子面對情緒?
-
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
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
心理師會怎麼陪一個拒學、什麼都不想說的孩子適應學校呢?
有時候,我們是用「陪跑」的方式靠近。
——用媒材陪伴孩子,透過正在發生的事,跟著他的感受走,在他願意的速度旁邊陪跑。
「孩子不說話,是不是因為有些感覺卡住了?」
孩子有時候根本是無語言的狀態——不是不會說,而是進入一種「我就是不想說、不想解釋」的沉默。
也有些孩子屬於語言能力較弱,當語言卡住、情緒卡住。
心理師或許會用當下的媒材、當下的經驗,我們陪著他,用非語言的方式也好,貼近他的節奏就好。
「有時候不是要他快點站起來,而是讓他知道,有人在他身邊,不動也可以。」
這種時候,重點不是說服他——而是找到一個可以連結他感受的入口,讓他知道「我懂你現在不想的那個感覺」。這樣的理解,就是在靜靜陪跑。
「重新連結上學這件事,也需要不被催促的空間。」
透過媒材陪伴,塑造共同經驗——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重新和「上學」產生一些新的連結。
我們不搶他的步伐,只是與他同行,讓他知道跑道上不是只有他一個人。
「不是要馬上起跑,而是先陪他蹲下來,把鞋帶綁好。」
不是要馬上說服他去上學——而是先陪他待在「不想去」的那個地方,不急著拉起來,而是坐下來陪一會兒。
有時候,這樣的陪跑,反而讓他更願意重新出發。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
-
孩子為何離不開螢幕?
孩子為何離不開螢幕?
點亮螢幕外的光,讓孩子慢慢回頭看見我們。
有些孩子很早就黏著螢幕,不是因為他們懶惰、不聽話,而是因為在虛擬世界裡,他們感覺到比較安全、比較被接納。
#網路成癮 的背後,往往藏著一句說不出口的話:「在現實中,我好像不夠好。」
孩子不是沒有自制力,而是他的大腦正處在發展中的關鍵期,面對高強度的刺激,還來不及建立穩定的調節系統,就已經深陷其中。
對他們來說,現實世界往往充滿壓力與失敗:
•「我在遊戲裡很簡單就能贏,但在學校永遠追不上別人。」
•「手機不會管我,但你們常常要我改來改去。」
•「如果我不打電動,那我好像什麼都不會了。」
當孩子不再分享日常,眼神總是飄向螢幕,連走進現實生活都變得困難,不是因為他不上進,而是他已經在心裡悄悄放棄了——放棄努力被理解,放棄在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面對一個深陷網路的孩子,我們真正能做的,從來不是強硬地拉他離開,而是先陪他一起想一想:在哪裡,他能感覺比較安全?什麼時候他能不用拼命贏,也不用一直逃,卻還是能夠好好呼吸?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一束柔和的光,照亮他願意回來的路。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孩子為何離不開螢幕?
-
孩子沉默的原因為何?
孩子沉默的原因為何?
別讓「說不出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安靜
有些孩子很小就學會不說話,這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語言,而是因為每一次開口,都沒有人真的聽見。
#語言發展遲緩 的孩子不是不想表達,而是一次又一次說不清、被打斷、被誤解,最後選擇沉默。
對他們而言,說話不是理所當然的能力,而是一場充滿挫敗的挑戰:
•「我明明有話想說,卻不知道該怎麼開頭。」
•「每次我講不清楚,大人就說我不乖。」
•「我不想再說了,反正你們也聽不懂我在講什麼。」
當孩子越來越少開口,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在乎,而是他們已經覺得自己不重要。
孩子不是懶惰也不是慢熟,而是他們的大腦還在努力建立「理解 → 組句 → 說出口」這條語言路徑,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理解與陪伴。孩子需要的不是壓力,而是有人願意慢下來,聽他們一字一句慢慢說。
請別用「他就是比較害羞啦」、「裝沒聽見然後不回應」來忽略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訊號。
語言,是孩子與世界連結的方式。當他還無法自在地說出「我想要」「我不要」「我喜歡你」的時候,就需要我們主動伸出手。
孩子不是故意不講話,他只是還在努力找到自己的聲音。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孩子沉默的原因為何?
-
孩子不想去學校怎麼辦?
孩子不想去學校怎麼辦?
小孩子跟你說他不想上學怎麼辦?
你想請小孩來找心理師,你可能會想,心理師會怎麼做?怎麼叫孩子願意去上學?
「到底是哪裡讓他這麼不想去?」
⸻
「小孩子是一開始就排斥上學嗎?」
心理師可能會想先知道,⸻如果是從第一天就不想去,可能跟分離焦慮有關,也許對環境不熟,對爸媽的依賴感還很重。
⸻
「孩子是哪一種不想呢?」
心理師會從語用的情境,進一步地和孩子探索,是真的不想去上學?還是不想起床?還是其他什麼『不想』,混在一起了?
有時候各種不同的「不想」,堆在一起變成了一種複合的情緒,可能讓孩子整個卡住了。
⸻
「小孩是從想上學到不想上學嗎?」
還是他曾經很期待,後來才變得不想去了?
如果他一開始是開心去的,後來變得抗拒,那就可能是後天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改變了想法。
⸻
「這個變化是一段時間、一個過程,是不是能用時間軸先理出來?」。後天的事件按照先後順序的時間軸
⸻心理師會試著陪孩子一起想,發生了什麼事?哪一天開始不想去了?是不是某天有與誰衝突還是被老師罵了?把這些事件一個個排出來,比較容易看出問題在哪。
⸻
「從這些線索裡,我們能不能找出他卡住的地方?」。
與孩子一起釐清前因後果
⸻一步一步陪他回頭看看,那個「不想去」的感覺,是從哪裡開始的。
⸻
「上學,是哪一個地方讓他覺得難?」。
上學是難嗎?哪個環節產生困難?步驟在哪裡卡關了,我們如何順暢化走出那個「難」
⸻這不只是找出原因,也是在告訴孩子:他的感受是可以被理解的,我們願意花時間聽,陪他一起解開這個「不想上學」的結。
⸻
「無論用什麼方法,我們都想摸到那個真正的難。」。
而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心理師要了解的,始終是那個「難」
⸻因為有時候,那個「不想」背後,和我們大人一樣,其實是孩子還沒能說出來的難。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孩子不想去學校怎麼辦?
-
看見強迫症背後的原因
看見強迫症背後的原因
不是他固執難搞,而是他正在跟焦慮打仗
強迫症,是一種在焦慮中長大的內在規則感,
有些孩子不是想把事情做好,而是「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有壞事發生」。
你看見的,是他堅持穿某一雙鞋、一定要重複洗手、門要關三次才安心;他經歷的,是無止盡的緊張與難以控制的恐懼。
有時候,他洗手不是因為髒,而是怕自己會害別人生病;他重複檢查門鎖,不是故意拖延,而是無法相信「安全」真的存在。
我們看到的,是難以配合與重複行為;他承受的,是內心無法停止的懷疑、不安與痛苦的儀式。
強迫症不是一種任性,而是一種用行為來壓住焦慮的求生方式。
在發展中的大腦裡,這種焦慮會被放大、被誤解、被忽略,而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做到筋疲力盡,卻還是無法安心。
他不是故意的,只是還沒學會怎麼跟那些不確定和平共處。
真正的幫助,從來不是要讓他「乖一點」、「正常一點」,而是有人看見他正在努力撐住自己。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看見強迫症背後的原因
-
走進思覺失調孩子的世界
走進思覺失調孩子的世界
不是他不專心、太怪異、愛胡思亂想,而是他的世界,真的和我們不一樣
兒童思覺失調症,是一種來得早,卻不容易被看見的精神疾病,在發展中的大腦裡,現實與幻覺的界線變得模糊。他可能覺得周遭很不安全,老師或同學在害他;也可能眼神飄忽不敢靠近你,不是因為冷漠,而是感覺被盯上、被懷疑。
我們看到的,是怪異與不配合;他經歷的,是恐懼、混亂和不被理解的孤獨。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意識到「我好像怪怪的」,所以他只能用沉默、拒絕、退縮、憤怒來求救。 他不是故意的,只是被困在一個充滿幻象、矛盾與不確定的世界裡。在那裡,他比誰都想被相信,卻最怕被誤解。 這樣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我們急著把他「治好」,而是有人願意靠近他、理解他。 穩定的照顧、專業的診斷、早期的支持,能讓他在碎裂的感知裡,慢慢拼回現實的輪廓。
請不要放棄相信,因為他正在努力和混亂抗衡。理解是他最需要的藥,愛是他活下去的力量。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走進思覺失調孩子的世界
-
你知道嗎?兒童也可能罹患躁鬱症!
你知道嗎?兒童也可能罹患躁鬱症!
▲你的朋友和你用相同的方法養育子女,他們快樂成功,你卻受盡挫折。
▲你的書架上擺滿各種如何養育子女的書籍,但書中的方法對你的孩子全部無效。
▲因為孩子的行為無法預測,你不敢帶他到朋友家作客。
▲你認為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某方面真的有問題。
躁鬱症,對孩子來說,不是情緒不穩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大腦情緒調節機制的困難。
他們在經歷的,可能是情緒如雲霄飛車般的劇烈起伏,有時活力異常旺盛、話講個不停、衝動易怒難以控制;但過不久,又突然陷入情緒低潮,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變得退縮、甚至對自己產生很負面的看法。
這樣極端的轉變,對孩子來說是混亂的,對大人也是無力的,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但孩子真正需要的,從來不是完美的應對,而是那個願意停止批評,理解自己感受的大人。
有時候,穩定不是藥物帶來的,而是當他失控時,你沒有離開。陪伴躁鬱症的孩子,不是要他變得「正常」,而是願意在他最混亂的時候等他,讓他在你的目光裡慢慢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理解與被愛的。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你知道嗎?兒童也可能罹患躁鬱症!
-
「點一份理解,不加親密。」 —E時代的心理快餐
「點一份理解,不加親密。」 —E時代的心理快餐
今天跟治療所的同事們聊了一下,
發現今年、尤其最近這陣子,
在心理諮商這一塊,身邊好像越來越多人會自己跑去跟 AI 語言模型對話了。
另外,像點餐一樣、可以單點的兒童課程,也變得越來越多。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單點化,很可能對不上孩子實際的臨床問題主述,
結果是——上了高年級問題還是照樣發生,沒有被真正處理。
幾個同事都覺得,現在真的有一群人,
他們尋找心理治療的方式,不一定是想要一段穩定關係,
而是比較偏向「餵養自己的語言模型」,
能夠靠著精緻語言的回應,幫自己進行深度對話,這樣就已經,感覺很有幫助了。
這有點像後工業時期大家在討論的問題: 「機械手臂到底能不能取代手工藝?」
這種感覺現在又再發生一次。
而我們最有感的,則是—— 家長或當事人,試錯的成本與時間,其實變得更高了呢。
市場上百花齊放,每一種商品化的選擇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家長或當事人,也更難知道自己到底該投入哪一種方式比較對。
--
切片觀察筆記|
1. 精緻語言模型成為心理需求的對話替代品
對一部分診友來說,心理治療不再是「關係中的陪伴」,
而是「語言上的照見」。
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會等待他們轉變的他者,
而是一個能即時回應、組織思緒、提供精緻語言結構的對話鏡面。
而AI——
剛好提供了這種低成本又高穩定性的鏡面。
某種意義上,語言模型,像是進階心靈成長書籍的自助版本。
2. 心理市場進入「試錯高成本」時代,選擇多可能讓人更無所適從
在百花齊放的商品化心理服務裡,越來越多家長與個案不是選不到服務,而是選太多以後,對「#錯一次可能浪費半年時間與費用」的焦慮變重。
於是開始趨向 #低承諾、#短期、#模組化的選擇——如同在外送平台上點菜:方便、快速、有圖片參考,不用賭運氣,也不用建立關係。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點一份理解,不加親密。」 —E時代的心理快餐
-
孩子「叛逆」原因大解析
孩子「叛逆」原因大解析
你的孩子是否
常常情緒爆炸,一點點事就大哭大叫
上課常恍神、作業拖到深夜
對人冷淡退縮,或反應過度激烈
說話越來越少,常常說「不知道」「隨便」
國小階段的孩子,雖然已建立語言能力,但他們還不一定能清楚表達自己的內心。
當遇到壓力、挫折、不被理解的時候,就可能以「叛逆」的行為來反映情緒狀態。
舉例來說:
對功課有壓力 → 說「不想寫」「沒差」其實是害怕失敗
人際有挫折 → 開始退縮或變得攻擊,是在保護自己
情緒內在混亂 → 常用發脾氣來宣洩、不知道怎麼調適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想被理解的心。
透過會談,我們會陪伴孩子去理解他的情緒從何而來、他遇到了什麼壓力、他有哪些可以運用的資源、他怎麼慢慢練習調整與表達等等。
孩子不是壞,只是困住了。當他們能被理解,才有機會學會怎麼好好表達自己。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孩子「叛逆」原因大解析
-
管教,非得要生氣嗎?
管教,非得要生氣嗎?
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正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在育兒的日常,我們常忍不住感慨:「為什麼小孩這麼欠罵」、「不打小孩他能知道自己錯在哪嗎」
但「教」不只是說道理,「管」也不只是立規則——真正有效的教養,是建立連結。
★一次等待,是他情緒裡的安全感。
★一句肯定,是他行為的力量來源。
★一個蹲下,是你願意理解他的訊號。
早療不是讓孩子「變正常」,而是我們一起找出適合他的方法,一起調整、一起靠近。
因為,真正的教養,不是控制孩子行為,而是看見他行為背後的需要。選擇不打不罵,都是在對孩子說:「我在這裡,我懂你,我陪你。」
打罵,也許讓孩子短暫服從,但服從不等於理解,更不代表信任。
真正的改變,是我們願意放下「我是為你好」的框架,開始去看:「他怎麼了?」
因為,真正讓孩子願意聽話的,不是大聲的命令,而是你溫柔的靠近。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管教,非得要生氣嗎?
-
發脾氣背後的療育契機
發脾氣背後的療育契機
當父母的你,是否也常疑惑:「我的孩子怎麼總是在生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爸媽最急於想知道的,還是如何讓孩子停止這一行為,對發脾氣的原因卻鮮少理解,但你知道嗎?發脾氣,其實是孩子在「求救」! 有些孩子語言系統還不夠好,不會說「我累了」、「我想休息」、「我不要這樣」,只能用哭鬧來表達不安與壓力。這不一定是「故意搗蛋」,有時是他真的不知道怎麼表達、怎麼控制情緒。其實,不是每個情緒激動的孩子都需要早療,但如果您常常覺得「孩子怎麼都聽不懂?」、「已經講過100次了還是這樣」,歡迎尋求早期療育服務,藉由專業評估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調節情緒、管理行為。
發脾氣不一定是壞習慣,而是一種訊號,聽懂了才知道怎麼幫孩子。透過理解和引導,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為他們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發脾氣背後的療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