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悠幼 _2_.png

    COPY-ADHD/ADD注意力不集中如何改善

    ADHD/ADD 注意力不集中如何改善

    成人身心|注意力引導
    當注意力漂移、腦中雜訊過多時,
    或許不是你不夠專注,而是狀態還沒「熱開」。
    這篇談的,不只是專注力,而是如何讓自己重新啟動....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成人身心|注意力引導
    我看見你

    我看見你。
    我看見你被卡住的狀態。
    我看見你的力量。

    在每一次談話裡,我們其實都在重新學習:
    如何看見、如何讓自己被看見,
    如何在注意力的流動中,重新找回身心的節奏。

    注意力與狀態切換

    慢慢地,A 漸漸不見了,B 要準備出場了。
    那是一種「終於熱開」的感覺,但同時也能察覺到自己還沒完全放鬆,還在等待某個時刻真正開始。
    A 的狀態像是鬆散、懶、猶豫、難以啟動、害怕與緊張;
    B 的狀態則是果斷、邏輯、快速、流暢的執行。

    這兩個狀態之間的切換,就像從「醞釀」到「出擊」的過程。
    有人說,真正的專家與教練,看得不是比分輸贏,而是選手有沒有進入那個狀態——那個 zone。

    進入 Zone 的瞬間

    在心理治療的談話中,她想起自己當年作為體育選手的經驗。
    觀眾看到的是賽事的結果,但真正身在其中的人,看的是那個「是否進入狀態」的瞬間。
    當時的她確實感受到 A、B 兩種狀態在體內切換:
    一個等待、一個果斷執行,像兩個按鈕反覆交替。

    於是我們開始問:要如何支持自己進入那個狀態?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位「總教練」般的心理工作者,那個人可能是心理師,在關鍵時刻提醒我們「現在是誰在握著球拍」的人。

    自信、氣場與身體的開關

    注意力的狀態如果能夠被切換,
    帶來的自信、氣場也會隨之轉換。
    那往往不是用「想」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種身心同步、「被熱開」的過程。

    那是一種自信心,也是一種氣場。
    當那個開關被打開時,身體不再被壓著,
    而是能夠流暢地表達與行動,
    那是一種「被充飽電」的感覺。

    心理治療談話的特殊性

    她笑著說:「我覺得諮商真的很特別,因為在家裡或職場上,沒有人會這樣跟我說話。」
    我也笑著回應:「對啊,如果家裡真有人這樣跟你說話,你反而要擔心是不是進入了邪教家庭。」

    我們的談話雖看似尋常,
    其實這是一場具有心理諮商與治療目的對話。
    心理治療的談話,有它的特殊性——
    它不是閒聊,也不是日常互動的延伸,
    而是一種透過語言啟動心智運作機制的過程。
    看似平常的對話,卻蘊含著治療性的結構與節奏。
    這就是它療癒的本質。

    在諮商治療中和心理師一起找到那把鑰匙

    此時,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我好像講得很凌亂,我今天講的好像很亂……但我想表達的是,我想起自己當時進入某種狀態、在切換的那個感覺。」

    我們笑著回答:「不不不,你今天很好,一點也不亂,就算覺得散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你已經能注意並區分出這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不同狀態。那就表示你開始有機會掌握、進入它了。」

    至於語言鬆不鬆散?這不是重點。
    在 AI 時代,我們甚至能用語言模型幫助整理文字段落。
    但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那把鑰匙,打開那扇記憶之庫的大門。

    這,也正是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作為一種「特殊性談話」在做的事:
    透過談話去開啟內在的門,讓人重新看見自己。

    當我們能看見自己,也就有力量重新啟動。

    —所有案例與敘述皆經去識別化,以維護隱私。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悠幼 _2_.png

    ADHD/ADD注意力不集中如何改善

    ADHD/ADD 注意力不集中如何改善

    成人身心|注意力引導
    當注意力漂移、腦中雜訊過多時,
    或許不是你不夠專注,而是狀態還沒「熱開」。
    這篇談的,不只是專注力,而是如何讓自己重新啟動....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成人身心|注意力引導
    我看見你

    我看見你。
    我看見你被卡住的狀態。
    我看見你的力量。

    在每一次談話裡,我們其實都在重新學習:
    如何看見、如何讓自己被看見,
    如何在注意力的流動中,重新找回身心的節奏。

    注意力與狀態切換

    慢慢地,A 漸漸不見了,B 要準備出場了。
    那是一種「終於熱開」的感覺,但同時也能察覺到自己還沒完全放鬆,還在等待某個時刻真正開始。
    A 的狀態像是鬆散、懶、猶豫、難以啟動、害怕與緊張;
    B 的狀態則是果斷、邏輯、快速、流暢的執行。

    這兩個狀態之間的切換,就像從「醞釀」到「出擊」的過程。
    有人說,真正的專家與教練,看得不是比分輸贏,而是選手有沒有進入那個狀態——那個 zone。

    進入 Zone 的瞬間

    在心理治療的談話中,她想起自己當年作為體育選手的經驗。
    觀眾看到的是賽事的結果,但真正身在其中的人,看的是那個「是否進入狀態」的瞬間。
    當時的她確實感受到 A、B 兩種狀態在體內切換:
    一個等待、一個果斷執行,像兩個按鈕反覆交替。

    於是我們開始問:要如何支持自己進入那個狀態?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位「總教練」般的心理工作者,那個人可能是心理師,在關鍵時刻提醒我們「現在是誰在握著球拍」的人。

    自信、氣場與身體的開關

    注意力的狀態如果能夠被切換,
    帶來的自信、氣場也會隨之轉換。
    那往往不是用「想」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種身心同步、「被熱開」的過程。

    那是一種自信心,也是一種氣場。
    當那個開關被打開時,身體不再被壓著,
    而是能夠流暢地表達與行動,
    那是一種「被充飽電」的感覺。

    心理治療談話的特殊性

    她笑著說:「我覺得諮商真的很特別,因為在家裡或職場上,沒有人會這樣跟我說話。」
    我也笑著回應:「對啊,如果家裡真有人這樣跟你說話,你反而要擔心是不是進入了邪教家庭。」

    我們的談話雖看似尋常,
    其實這是一場具有心理諮商與治療目的對話。
    心理治療的談話,有它的特殊性——
    它不是閒聊,也不是日常互動的延伸,
    而是一種透過語言啟動心智運作機制的過程。
    看似平常的對話,卻蘊含著治療性的結構與節奏。
    這就是它療癒的本質。

    在諮商治療中和心理師一起找到那把鑰匙

    此時,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我好像講得很凌亂,我今天講的好像很亂……但我想表達的是,我想起自己當時進入某種狀態、在切換的那個感覺。」

    我們笑著回答:「不不不,你今天很好,一點也不亂,就算覺得散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你已經能注意並區分出這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不同狀態。那就表示你開始有機會掌握、進入它了。」

    至於語言鬆不鬆散?這不是重點。
    在 AI 時代,我們甚至能用語言模型幫助整理文字段落。
    但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那把鑰匙,打開那扇記憶之庫的大門。

    這,也正是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作為一種「特殊性談話」在做的事:
    透過談話去開啟內在的門,讓人重新看見自己。

    當我們能看見自己,也就有力量重新啟動。

    —所有案例與敘述皆經去識別化,以維護隱私。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悠幼 _2_.png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心理課門檻高,堅持上課就會一直進步

    兒童心理課的門檻很高,但只要持續上課就會一直進步下去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家長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在許多國小特殊兒童的臉書社團上,
    越來越多孩子的狀況陸陸續續被報告出來?

    留言區裡常常可以看到其他家長鼓勵:「建議先上個別心理課。」

    我知道,看到這樣的建議時,家長你心裡可能會有一絲猶豫——
    「再觀察看看?」「真的有需要嗎?」「費用會不會太高?」(本所針對長期、規律參與心理課之家庭,提供「規律參與心理課方案」。詳情請洽行政 Line 客服。)
    這些疑問背後,其實藏著大家對心理課的「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為什麼孩子的問題會在國小慢慢浮現?

    進入國小階段後,孩子的挑戰不只是課業,
    還有越來越複雜的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

    特別是到了國小中、高年級,孩子開始需要更多團體合作與情緒自我調整的能力。
    這時候,那些早期看似「只是慢熟」的小特質,
    可能會在更高的互動要求中,變成需要協助的「卡關點」。

    第一堂的心理課,
    我們會評估:哪些行為是在尋求幫助,哪些又是孩子在試著用他自己的方式面對壓力。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偏移,只要我們早一點看見、早一點介入,
    就能幫孩子找到更順暢的方向。


    心理課的門檻在哪裡?

    以社交技巧培養、情緒調節為主的兒童心理課,確實門檻不低。
    除了心理課是要自費的、無法申請補助外,
    最大的挑戰其實在於——這些課程需要高度的個別化設計,
    每個孩子的進步節奏都不同。

    與心理師第一次見面時,我們會先與家長討論預計的諮商次數。
    討論一個心理目標。
    有些孩子的學習是細水長流型的,需要時間觀察;
    有些則像突發的光亮,抓到關鍵盲點後就能快速突破。
    有的情況可能先以六次到八次為一個階段,觀察孩子的適應與成效
    我們會幫助家長一起找到屬於孩子的節奏


    孩子的「不注意盲區」是什麼?

    有些孩子在外表或認知表現上與一般人無異,
    但他們的特殊性,就像是一種「心理的色盲」。

    某些情緒的顏色他們看不見,
    有些人際訊號他們也會誤讀。

    與心理師工作時,我們會一起找出孩子那些「不注意的盲區」。
    我們會用臨床經驗去觀察、對應孩子的反應與語句,
    在那個微小但重要的點上,加入正向思維的引導,
    幫助他慢慢看見原本模糊的世界。


    孩子的進步,是可以被看見的

    這條路不容易,也不會是一蹴可幾的療癒。
    但請相信——孩子真的會進步。

    只要我們願意早期發現、早期陪伴,
    心理介入就能像一盞小燈,讓他在前進的路上不再那麼孤單。

    我們會與你一起走這條路,
    一起看見孩子從困惑到懂得、從退縮到能說出心裡話的過程。

    那一刻,家長你會知道——
    所有的堅持與等待,真的都值得。
    (本所針對長期、規律參與心理課之家庭,提供「規律參與心理課方案」。詳情請洽行政 Line 客服。)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悠幼.png

    (下)孩子有特殊狀況,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系列主題(下):孩子有特殊狀況,家長擔心—

    「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第三篇:孩子的特殊性與局限的思考彈性

    :「我們孩子的特性會影響什麼?」

    我們的孩子有他的特殊性,
    對某些事物特別執著;
    一旦認定某個意思或動機,
    就會深信不疑。

    這樣的執著有時會讓他難以「轉彎」,
    但只要我們願意陪他重新再想一次,
    讓大腦把收到的訊號「看清楚、想清楚」,
    幫助他重新設定新的思考迴路。

     



    心理師會怎麼做、會用什麼方式問

    「我剛剛的表情,是你覺得生氣,還是其實在想事情?」
    「如果對方不是故意的,還有哪兩種可能?」
    「你想靠近他之前,想不想先問一句:『我可以一起嗎?』」

    我們想看到的改變


    我們會幫助家長與孩子一起練習,
    用引導式提問打開思考的路徑——
    讓大腦「再重新想一次、再繞一次腦迴路」,
    練出思考的彈性。

    讓孩子在不確定的時候,
    不是退縮或防衛,
    而是願意先停一下、再靠近、再確認。
    (本所針對長期、規律參與心理課之家庭,提供「規律參與心理課方案」。詳情請洽行政 Line 客服。)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悠幼.png

    (中)孩子有特殊狀況,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系列主題(中):孩子有特殊狀況,家長擔心—

    「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第二篇:距離感

    兒童心理師除了教孩子用語言去檢核、去確認。

    我們也會協助孩子慢慢學會保持距離——
    在靠近別人人之前,除了打開注意看(視覺觀察)、注意聽(語言聆聽)、也要開口用說的、語言確認。
    例如:「我剛剛講話有哪邊表達不清楚、或讓你覺得怪怪的地方嗎?」

    這樣簡單的問句,
    能幫助孩子把誤會攤開,
    也讓他知道——
    理解別人,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為什麼距離感這麼重要?」

    懂得「距離感」的孩子,
    更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關係。

    距離感不是疏離,
    而是一種心理界線的練習。
    它讓孩子在靠近前多一秒觀察,
    在互動中多一點確認,
    在關係裡保有彈性與安全。

    「心理界線的練習,在實際互動裡是什麼?」

    是「先觀察、再靠近、再確認」;
    是給自己一點時間,
    讓大腦把收到的訊號「看清楚、想清楚」。

    「心理師會怎麼做?」

    我們會幫助家長與孩子一起練習,
    用引導式提問打開思考的路徑——
    讓大腦「再重新想一次、再繞一次腦迴路」,
    練出思考的彈性。

    心理師會怎麼問?

    「我剛剛的表情,是你覺得生氣,還是其實在想事情?」
    「如果對方不是故意的,還有哪兩種可能?」
    「你想靠近他之前,想不想先問一句:『我可以一起嗎?』」
    (本所針對長期、規律參與心理課之家庭,提供「規律參與心理課方案」。詳情請洽行政 Line 客服。)

    「我們想看到的改變」

    讓孩子在不確定的時候,
    不是退縮或防衛,
    而是願意先停一下、再靠近、再確認。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悠幼.png

    (上)孩子有特殊狀況,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系列主題(上):孩子有特殊狀況,家長擔心——

    「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第一篇:理解孩子的社交世界

    自己的孩子有特殊狀況,「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這是我們聽到最多家長提出的問題。

    兒童心理師會問的是:
    「那孩子在實際的人際中,到底經歷了什麼?」

    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著各種多樣的情緒語言。
    孩子在一起互相打鬧時,那些叫聲、對對方做的表情、口氣、聲音的高低,
    甚至一個轉身或眼神,都是他們個人化的「語言版本」。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情緒規則——
    他用特定的聲音表達興奮,用特定的動作表示不滿。
    這是一種個人化的社交系統。

    「家長看見孩子無法融入團體時,心裡是什麼感受?」

    我們知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在群體中顯得「不合群」或「太敏感」,
    內心多半是很擔心的。

    這些看似「不合拍」的反應,
    至少代表孩子正在用他獨特的方式,向外界發出「理解我」的訊號。

    要讓孩子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其實需要一段心理上的引導課程。
    心理師扮演了一座橋樑,陪孩子學會:
    「怎麼讓別人懂我,也要去懂得別人。」

    當孩子逐漸進入團體或同儕互動中,
    他就需要學習一件事:

    如何讓自己的語言被別人理解,
    同時也學會讀懂別人的語言。

    這是社交技巧,
    也是一種情緒上的「翻譯練習」。

    兒童心理師會陪伴家長,
    一起教孩子用語言去檢核、去確認。
     

    在靠近他人之前,除了打開注意看(視覺觀察)、注意聽(語言聆聽)、也要開口用說的、語言確認。
    例如:「我剛剛講話有哪邊表達不清楚、或讓你覺得怪怪的地方嗎?」

    這樣簡單的問句,
    能幫助孩子把自己的表達、和他人解讀的訊息正確地攤開,
    也讓他知道——
    互相理解,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悠幼.png

    風雨無阻的陪伴—早療介入一年半孩子心智能力與社交互動的提升

    風雨無阻的陪伴—早療介入一年半孩子心智能力與社交互動的提升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今天心理課下課時,我們和家長分享了觀察到的進步。
    「今天在課堂上,我注意到小朋友主動開始玩『假扮遊戲』了!她先把我的磁鐵盒蓋當成列車,後面又當成電梯,還用卡通磁鐵扮演搭車的乘客。
    在遊戲裡,她一人分飾兩角,甚至主動邀請我一起玩,這樣的主動性與想像力真的讓人驚喜。」

    小朋友今年 5 歲,目前就讀大班,明年即將進入國小。
    她從 4 歲時就開始在我們這裡上兒童心理早療課,至今已經一年多了。
    這段時間的訓練主要著重於提升心智理解與共享式社交能力,幫助她在互動中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緒與意圖,並主動參與交流。

    我們問家長,
    「孩子的進步真的是有很大的質的提升,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家長笑著說,「只要有課,我和爸爸、我們兩個輪流一定會帶她過來上課,風雨無阻。兒童心理課程和其他早療課都沒有間斷。」

    我們回應,「你們的陪伴與堅持真的讓人感動,這樣的穩定參與是孩子進步的關鍵。」

    「現在她不僅能注意課堂上的任務,還能主動與他人一來一往地互動、遊戲。」
    我們接著補充,這樣的轉變代表她在心智能力、社會互動與象徵性遊戲上的能力都有明顯提升。
    「她不只是能玩,而是真的『會玩了』,能理解角色之間假扮的關係,並在假扮的情境中靈活轉換與語言表達。」

    我們也和家長說,其實現在完全不用擔心她升上小學後的適應情況。
    「以目前的能力,她已經能夠和普通班的小朋友自然融入、一起玩團體遊戲。她的遊戲技巧越來越豐富,互動也更成熟。」

    我們和家長分享,這樣的進步再次證明了早療心理介入的重要性與不可取代的價值。
    「家長的陪伴與持續投入,是孩子改變的關鍵。看到你們的努力與孩子的成長,真的是其他還在跑早療的家長很大的鼓勵與榜樣。」

    今天我們第一次看到孩子自發性地露出那個久違的笑容,像是台北天空久違沒出現的陽光一樣。
    那一刻,整個教室都亮了起來。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悠幼.png

    爸媽,人為什麼需要吃飯?—孩子問問題與家長回答問題的瞬間

    爸媽,人為什麼需要吃飯?—孩子問問題與家長回答問題的瞬間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爸媽,人為什麼需要吃飯?」
    「因為我們需要養分啊。」

    這樣的對話看似平常,卻隱含著訊息處理的整個機制。

    身為兒童臨床心理師,我們在諮商室裡也能看見類似的場景。
    孩子問了一個問題,家長立刻給出正確答案。
    那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就像遊戲裡角色一出現,我們立刻按下「回應鍵」。

    可是在心理機制裡,我們其實還能多一個選擇—
    先「觀察一下遊戲畫面」,看看問題背後的情緒狀態是什麼。

    當家長或孩子拋出問題時,不論問題多麼簡單,
    我們都能從那個瞬間看見—
    自己或對方的「狀態」:
    是好奇的?焦慮的?想被理解的?還是想測試彼此的界限?

    在親子諮商裡,兒童心理師會陪你一起去看這些「狀態」背後的訊息。
    因為在那些微小的問與答之間,其實藏著親子連線的橋樑。


    訊息處理的單一路徑

    多數時候,我們的大腦在面對問題時,
    會自動預設一條「單一路徑」去抵達答案。
    比方說,聽到「為什麼要吃飯」,就立刻啟動「知識回答模式」:
    因為要獲得養分。

    但若我們能暫時停下來,好奇地看一眼—
    孩子的那一條「訊息處理路徑」長什麼樣子?
    他拋出問題的方式,其實已經透露了他如何感知世界。

    在心理的互動設計裡,這是「共感對應」的起點。
    不是去比賽誰的答案比較對,而是去觀察:
    孩子的大腦,在接收訊息時走的是哪一條路?
    他是繞圈圈的、還是直線的?

    當我們能看見那條「路徑」,我們就能扮演陪玩的角色。

    兒童臨床心理師的工作,是幫助家長一起學著看懂孩子腦中的遊戲化心智地圖。


    從回答轉為理解

    當我們下一次遇到相似的問題時,
    或許可以先不急著找出「正確答案」,
    而是練習去觀察—
    孩子是怎麼想這個問題的?
    他的大腦是如何配對出這條思考路徑的?

    雙方世界的對接與理解

    這樣的「對接」就是兒童心理課的核心:
    從內容轉向歷程,從知識轉向連結。
    有時候兒童臨床心理師的工作,不是在教孩子,
    而是藉由示範,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更新一套專屬你們家庭的「訊息處理系統」。

    孩子才會願意打開心房,讓你走進他的世界。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你的段落文字 的複本.png

    孩子不看題目、用猜題的怎麼辦?用「漸進式脫敏」陪他慢慢靠近

    孩子寫作業不願意看題目、像用猜題的怎麼辦?—用「漸進式脫敏+行為塑形」策略陪他慢慢靠近題目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孩子寫作業不願意看題目、像用猜題的怎麼辦?
    —用「漸進式脫敏」陪他慢慢靠近題目
    ——從「漸進式脫敏」角度陪孩子重新靠近題目
    有些孩子在寫作業時,
    題目就在眼前,但他偏偏不想看。
    有時候乾脆跳過,直接開始寫答案;
    有時候一副「我知道啦」的表情,卻又寫錯離題。

    家長看了常常焦急又無奈:
    「明明只要先看題目就能寫好,為什麼不看?」

    有些家長上網查資料,
    看到有專家提到:亞斯或過動特質的孩子,大約有四分之一同時存在閱讀困難。
    於是更加緊張,擔心是不是孩子也有同樣的狀況,
    因此前來報名兒童心理個別諮商,希望能找到方向。

    不一定是懶惰,也可能是「太煩、不想看」
    我們會幫你一起觀察——
    這樣的行為,其實不一定是懶惰。
    有些孩子是真的「煩」,
    覺得題目太長、太多、太重複,
    甚至光看到那幾行字就覺得煩躁、疲倦。

    也有些孩子,其實是在情緒壓力出現時,用行為在回應那份害怕。
    「不看題目」對他來說,是在逃避那個緊繃的情緒瞬間。
    那並不是不懂,而是一種在壓力下的行為因應。

    對孩子而言,「不看題目」是一種保護機制,
    避免被考驗、避免失敗、也避免焦慮升高。
    而對注意力敏感或焦慮型孩子來說,
    這樣的煩與逃避,往往同時存在。

    從「漸進式脫敏」開始——讓題目變得安全又可親近
    我們會幫你一起用「漸進式脫敏」的方式,
    幫孩子重新靠近題目。

    「漸進式脫敏」不是要孩子立刻改變,
    而是讓他在能承受的範圍內,
    逐步減少焦慮與煩躁的反應。

    我們會先讓孩子「靠近一點點」,
    例如:
    只看題目的前半段;
    先念題目中的關鍵字;
    或者由家長念一半、孩子接一半。

    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在「不被逼迫」的狀態下開始,
    重新體驗「看題目」這件事是安全、可控制的。

    典型的「漸進式脫敏+行為塑形」策略
    比方說,孩子一聽到要唸題目就說:「我不想看啦!」
    心理師會用這樣的語氣帶入:

    「沒關係,今天誰想先試試看?先唸一半就好。」
    「唸一半也算完成,我們一起幫他拍手。」

    這樣能同時滿足三個心理機制:

    降低焦慮強度:把「整題」拆成「一半」,降低任務威脅感。

    社會增強(social reinforcement):拍手或正向回饋,讓孩子感受群體安全。

    自我效能形成:孩子完成「一半」後,會開始相信自己能完成「全部」。

    讓得分變成鼓勵,不是壓力
    我們會幫你一起設計「得分制度」或「貼紙系統」,
    讓孩子每靠近一次,就能得到具體的正向回饋。

    孩子的大腦會逐漸習慣這個節奏,
    焦慮會減少,主動性會增加。
    more
  • 你的段落文字 的複本 _51_ _2_.png

    如何陪孩子面對情緒?

    如何陪孩子面對情緒?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開學季-
    最近開學了,您有發現孩子的情緒有些起伏變化嗎?
    但在你面前可能還是裝作沒事?會不會是不想讓你發現、也不想讓你擔心。
    但家長的你,卻注意到了一些行為跡象,
    比如:
    ​-會打自己的頭、捶牆-手指皮被摳爛
    -一直拔頭髮
    -甚至說話時更常激烈地責怪自己​
    如果您正考慮尋求心理諮商協助,這裡有幾件事情可以先做:
    ​1. 先別急著「直接問清楚」
    千萬別用對質的方式,也不要用反問句逼孩子馬上給答案,
    比如:「你怎麼會這樣?」「到底發生什麼事?」
    ​那是不是就不能問了?
    不是的,而是要換個方式。​
    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提高警覺,反而可能更難問出真正的想法。
    所以,這件事先不用急,可以先觀察,等到合適的時機再談。
    .
    其實,在正式進入諮商時,
    有些諮商師會透過問卷或更有結構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狀況,
    因此家長不需要急著從孩子口中直接問出答案。
    ​2. 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家長可能會想問:那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呢?​
    首先,請我們都先穩住自己的內心,真的,這很重要。
    因為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當家長的焦慮、擔心不斷外顯,
    孩子也會感受到,甚至變得更不願意開口。
    唯有大人先穩定下來,情緒才不會讓恐懼擴散開來。.
    .
    穩住情緒,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準備進入諮商之前,家長可以先記錄孩子的行為模式,看看有沒有發現一些 #行為規律,像是:​
    -這些行為什麼時候比較容易發生?(早上出門前?放學回家後?)
    -當下是不是剛好遇到什麼特定的壓力或刺激?(考試?和朋友吵架?)
    -事後孩子的狀態有沒有變化?(變得更安靜?還是更煩躁?)
    ​這樣的觀察,除了幫助家長更理解孩子,也能幫助諮商師更快掌握狀況,讓孩子獲得更合適的協助。
    .
    這不是一場急救,心理要預備好長期的馬拉松陪伴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緒適應需要時間,家長的穩定就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當你先穩住自己、用對方式關心孩子、慢慢引導,
    孩子才會願意打開心房,讓你走進他的世界。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你的段落文字 的複本 _52_ _1_.png

    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

    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心理師會怎麼陪一個拒學、什麼都不想說的孩子適應學校呢?

    有時候,我們是用「陪跑」的方式靠近。


    ——用媒材陪伴孩子,透過正在發生的事,跟著他的感受走,在他願意的速度旁邊陪跑。
    「孩子不說話,是不是因為有些感覺卡住了?」
     


    孩子有時候根本是無語言的狀態——不是不會說,而是進入一種「我就是不想說、不想解釋」的沉默。
    也有些孩子屬於語言能力較弱,當語言卡住、情緒卡住。
    心理師或許會用當下的媒材、當下的經驗,我們陪著他,用非語言的方式也好,貼近他的節奏就好。
     

    「有時候不是要他快點站起來,而是讓他知道,有人在他身邊,不動也可以。」


    這種時候,重點不是說服他——而是找到一個可以連結他感受的入口,讓他知道「我懂你現在不想的那個感覺」。這樣的理解,就是在靜靜陪跑。

    「重新連結上學這件事,也需要不被催促的空間。」


    透過媒材陪伴,塑造共同經驗——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重新和「上學」產生一些新的連結。
     
    我們不搶他的步伐,只是與他同行,讓他知道跑道上不是只有他一個人。

    「不是要馬上起跑,而是先陪他蹲下來,把鞋帶綁好。」


    不是要馬上說服他去上學——而是先陪他待在「不想去」的那個地方,不急著拉起來,而是坐下來陪一會兒。

    有時候,這樣的陪跑,反而讓他更願意重新出發。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
  • 你的段落文字 的複本 _53_ _1_.png

    孩子為何離不開螢幕?

    孩子為何離不開螢幕?

    所長/臨床心理師  高郁絜

    點亮螢幕外的光,讓孩子慢慢回頭看見我們。

    有些孩子很早就黏著螢幕,不是因為他們懶惰、不聽話,而是因為在虛擬世界裡,他們感覺到比較安全、比較被接納。

    #網路成癮 的背後,往往藏著一句說不出口的話:「在現實中,我好像不夠好。」
    孩子不是沒有自制力,而是他的大腦正處在發展中的關鍵期,面對高強度的刺激,還來不及建立穩定的調節系統,就已經深陷其中。
    對他們來說,現實世界往往充滿壓力與失敗:
    •「我在遊戲裡很簡單就能贏,但在學校永遠追不上別人。」
    •「手機不會管我,但你們常常要我改來改去。」
    •「如果我不打電動,那我好像什麼都不會了。」
    當孩子不再分享日常,眼神總是飄向螢幕,連走進現實生活都變得困難,不是因為他不上進,而是他已經在心裡悄悄放棄了——放棄努力被理解,放棄在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面對一個深陷網路的孩子,我們真正能做的,從來不是強硬地拉他離開,而是先陪他一起想一想:在哪裡,他能感覺比較安全?什麼時候他能不用拼命贏,也不用一直逃,卻還是能夠好好呼吸?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一束柔和的光,照亮他願意回來的路。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