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情緒卡住了,怎麼辦?
帶孩子到公園玩,一開始大家都是開開心心的。
只是在遊戲的過程出了點意外,導致沒有爭取到心中想要的獎勵
所以孩子就大哭了。
我們有時候會遇到,孩子玩得分制的遊戲時,有過度的得失心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引導他?
--先肯定他的努力,再順勢引導--
因為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好,或是想得高分來爭取我們的獎勵
這代表他有付出努力,投入在遊戲中,「你在遊戲時很認真,這點真的很棒,值得讚賞」
請務必告訴孩子這點,因為這件事本身值得肯定。
--關於講道理,家長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家長焦慮地提到,
「我跟孩子他說,這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只能關掉重來,但這樣會浪費掉前面的得分,所以他一想到前面的努力白費了,情緒就卡住一直崩潰大哭。心理師,我希望他能練習的是, 哪些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挽回,哭沒有用,只能想想可以做什麼事。」
在這過程中,家長可能會想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但是,用講道理的方式引導情緒,有效嗎?
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幾個先後原則。
-1-講道理不一定馬上被孩子接受,請考慮放在最後-
因為孩子是在自己設定的規則裡,把自己卡住了。
他還需要時間去適應「另一種道理」。
情緒在最高的時候,耳朵聽的層次剛好相反,聽層次是處在最低的時候。
耳朵聽不進去,大腦前額葉自然也無法有效運作。
-2-講道理不是一次就能說通-
道理不是一次能通,而是歲月裡的融會貫通。
因為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在他的王國也有自己的邏輯跟規則,
他們的「道理」正在跟外社會規則磨合、碰撞,
如果自己的道理更合理,磨合成功(打架贏了),這個規則就勝出,那麼別人就聽你的;
如果磨合不來、行不通,那就得妥協退讓,聽別人的。
等到孩子剛才的情緒冷靜下來,這時,我們可以用說話棒或輪流角色扮演等方法,
將要講的道理拆成小段,像集點卡一樣,一點一點地傳達給孩子。
-3-「你聽我,我也聽你」的雙向對話
讓孩子理解「你聽我,我也聽你」,引導雙向對話。
孩子也能在溝通中學會怎樣重新調整想法。
行為學派有一個說法叫做自然後果,
「因為...,所以...」
有些成長是得自己反復歷經很多次類似情況後,
這時再順勢指出因果關係,利用機會教育,孩子才能在後面的日子裡慢慢領悟。
孩子情緒卡住了,怎麼辦?
-
早療迷思大破解
剛進村子常見的迷思
:上個幾堂課就會好
——
答:
需要跨專業早療照會
正確來說,符合早療診斷的孩子
代表他她的身心發展曲線在先天上就有「特異性」
大致會分類出,三條不同發展曲線路徑的早療樣態
即為發展遲緩、發展偏離、發展異常
不同專業領域的治療師
會根據自己的領域評估來早療的孩子
比較接近哪一條早療樣態
會根據這三條不同的發展路徑
#預測並判斷接下來我們的早療計畫
該如何針對這個(個體)孩子的狀況
量身打造去促進發展
不過這個要講下去
又是一篇落落長的介紹了。
早療迷思大破解
-
帶你認識發展遲緩組別
上次提到,學齡前需要早療介入的孩子,可能會根據他們各自殊異的發展曲線,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的發展異常樣態:遲緩組、偏離組和異常組。
今天先來講講 #發展遲緩 這一組。早療介入後,遲緩這組孩子可能經歷的循環是這樣的:診斷遲緩(獲得廣泛性遲緩診斷)→發展落後(在各方面發展普遍較慢)→全面追趕(採用全面追趕的原則)→一般性刺激(安排廣泛但特異性低的#一般性刺激課程)→學齡趕上(在學齡階段開始前努力趕上進度)→天花板(盡可能把能力「頂」到發展的“天花板”)。
遲緩這組類型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曲線樣態,是離常模曲線最接近,所以他們能達到的發展天花板高度也是三類中最高的。
你家隔壁鄰居總是各種花式誇讚自己孫子,說孫子 #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等等這些花式謬讚,未來也可能在追趕成功的遲緩組孩子身上看到哦。
------------
兩個小叮嚀:
叮嚀1.
用這三種發展異常樣態來形成早療框架,是在上小學前,因為大部分早療工作會在學齡前告一段落。進入小學後,不會再特別分類,而是透過 #個別教育支持計畫 來幫助所有有特異性需求的孩子。
叮嚀2.
這是我們悠幼早療團隊,根據早療兒童三種異常樣態所架構出的系統性思維與工作框架。
看到這裡,各位身高都180、IQ也180的大家都很聰明可以理解吧,這是悠幼設定的早療結構框架,和被主管機關規定的規範準則是有差別的。我們團隊自行制定的工作架構,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這樣做。所以,請不要拿悠幼團隊的工作框架去要求你孩子的早療師也必須這樣做喔。
帶你認識發展遲緩組別
-
少年高再犯率背後的家庭因素剖析
/少年為何犯案/ 何以家事案件出現親權糾紛的孩子,在數年後會出現在刑事法庭,成為另外多起重大犯罪涉案的少年?
/不當的討好行為/ 當父母對孩子的愛,仍然停留在權力感的支配與爭奪上,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不當的討好行為: 贈送禮物、物質討好 給予生活行為上的特權 過度自由,忽視犯錯的免責行為 藉此拉攏孩子的忠誠,讓孩子靠向自己這一方。
/不當討好的行為和後果是什麼/ 這樣的討好行為將使孩子無法形成正向循環的情感依附關係,並忽視了作為監護方所必須負起的管教責任。 缺乏管教責任,父母自身行為便無法作為身教的榜樣, 「反正我的父母都可以用這些來討好我、利用我了」, 孩子在區辨利害和利益關係上,將停留在非常早期的階段,無法清晰地區分出真正的利害關係,進而影響到他們更長遠的道德發展。 孩子無法明辨是非,最終成為組織犯罪所利用的工具。 /少年犯罪行為有感/ 監護權的本質應該是責任的延伸,而不是父母婚姻關係變化後,一方或者雙方仍然利用監護權作為支配與爭奪的工具,繼續進行角力。
少年高再犯率背後的家庭因素剖析
-
甚麼是發展偏離組別?
上次提到,學齡前需要早療介入的孩子,可能會根據他們各自的特殊發展曲線,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的發展異常樣態:遲緩組、#偏離組 和異常組。
今天我們先來講講 #發展偏離 這一組。
偏離組他們的發展曲線特徵為:
整體曲線偏離常模曲線,部分區段接近常模,
而某些區段與常模差異顯著。
也有一些早療專業人士在爭論,
早療三種發展樣態是三種完全不同的異常樣態,
還是異常發展所展現的連續性光譜。
簡言之,我們這裡所談的 #偏離組,
可能是遲緩組+異常組混合型態,
也可能是介於遲緩組、異常組這兩組之間的連續發展樣態。
在早療介入後,發展偏離這組的孩子可能經歷的循環是這樣的:
懷疑在情緒、人際行為和溝通表達方面有異常跡象,但並不屬於全面遲緩或完全異常
→早療領域的治療師依照各自專業(心理、行為、認知等等)進行特定項目的衡鑑
→以悠幼跑早療的團隊分工為例
板橋的治療所負責進行心理早療「心理發展的評估」
而松山的姐妹所則專注於行為早療「行為模式的評估」
→常模比對,掃描整條發展曲線
比對同齡孩子的常態模型,抓出差異位置/範圍
→針對孩子特定異常的行為主述
進行特異性較高的個別早療與復健計畫
→對於遲緩的部分,可以進行比較一般性的早療刺激
並安排參與一般性的兒童團體早療復健
透過安排個別早療+通用型團課這樣子的早療搭配
達到針對遲緩和異常兩種情況的綜合效果。
和遲緩組別一樣,這個早療框架與工作架構,
會在上小學(學齡前)告一段落。
因為從國小學齡開始,就不會再特別分類
而是以「個別教育支持計畫」來支撐所有這些特異性/偏離組的孩子。
---
可能有人會好奇想問,
接受早療後,孩子特定異常的情緒行為問題會全部變好嗎?
我想回答的是,
減少因為早療發展議題對孩子人生往後的影響,
在#融入社會的時候不會形成阻隔,
這就足夠好了。
想分享網路上有人提到的一段話,
如果遇到有人說他已經都把自己的問題治好了,
這等於是在說,
我就是上帝,我完全沒問題。
題外話,
偏離組的孩子,成年後的發展樣態,
可能就順應著自己的“偏離性”,
長大後多少還是會留有偏離發展後的殘餘特徵(或者該說是“特色”)
有些行為模式或對於環境事件的反應,
可能會讓身邊的人覺得“你這個人好像怪怪的”。
不過只要能夠順應融入人群與社會,
在獨特的 #自我 跟 團體的 #群我 中間找到平衡點,
那有何不可呢。
甚麼是發展偏離組別?
-
「跑」早療的涵義
這邊的「跑」不是跑到府喔
而是指對治療師和家長而言
早療過程就像是一場接力賽。
有進步了就能前進到下一站
就好像不同的站點 一站一站地過
陪孩子一直進步下去。
早療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孩子的整體能力
而每位治療師只是這場早療接力中的其中一站
為我們孩子的成長貢獻力量。
「跑」早療的涵義
-
溫度
接聽公務電話的時候,同事提醒說
我的回應比機器人還像機器人。
因為我有時會過於強調對方要進入「對的流程、對的框架」
也許讓人感受到一種無形的「權威感」。
這種權威,其實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有用
但在與人互動的場合,或許不太適合。
即便我們的早療小團隊是偏重 #行為取向 的早療工作架構
但這也強調「要先連結情感,再調整行為」。
還在努力調整自己呢。
--
颱風來臨前 收到了醫學中心C醫生的回信。
C醫生除了協助我們快速通關
迅速地完成合作轉診醫療機構的公文簽署
在C醫生每一次回信的字裡行間,
我也充分地感受到了C醫生所給予他人的,那滿滿溫暖的力量。
有時我也感到抱歉
覺得好像忘了第一位論文指導老師曾提醒的:
要記得寫或回覆一封會讓人感動的信。
很感恩這一路上總有善意的提醒與支持。
也想跟家長們說,
如果有時在解釋事情上偏重理性,少了點溫度,
讓您們感覺有些生疏,請隨時提醒我喔!
我會多加留意語氣,讓回覆更溫暖些。
溫度
-
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的白頭髮,
問為什麼爸爸媽媽會有白頭髮
爸爸媽媽對孩子說,
「對啊,因為媽媽老了。有一天爸爸媽媽會比你先老,可能也會先死掉。」
聽到這些話,
孩子無法接受,眼眶瞬間紅了,說
「我不希望你白頭髮,你去染頭髮,好不好?」
後面幾天,孩子也出現了一些不安,出現重複詢問一樣問題,或想確認媽媽的情況。
家長問,後面如果遇到類似情況
可以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答
孩子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但想到無法一直在一起,而出現感到不安。
在心理學上,這屬於依附關係的議題。
孩子可能害怕依附關係的斷裂,因為死亡會帶走愛著自己、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也許這正是他們對死亡感到害怕的原因。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接受人們對死亡的共同恐懼,允許孩子們表達「我們都會害怕死亡」的害怕。
接納情緒是第一步。
在接納了孩子對死亡的恐懼之後,我們可以在一個安全、舒適且時間充足的環境中,引導孩子們輪流或一起聊聊,看看他們身邊是否曾經有寵物或動物受傷、離開的經驗。
透過這些分享,讓孩子慢慢理解,即使有一天會面對分離,但那份愛和連結依然會留在我們心裡,永遠不會消失。
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
如何開始進行心理評估—心理兒療篇
嗨,我是悠幼板橋的高心理師
我們的心理評估,流程是這樣的:
1. 先與我們聯繫
預約第一次評估的時間,家長可以帶著孩子的「發展記錄」和相關評估資料,讓心理師可以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脈絡和需求。
2. 當天流程
心理師會先與孩子親切互動,了解孩子的獨特需求。
3. 親子聯合評估
再分別或一起與家長交流,一步步幫助您和孩子一起找到最適合的方向。
我們的親子聯合評估,費用是2600元/70分鐘(2025.3月更新)。
4. 評估後的新生活
展開新的育兒發展階段,讓孩子在理解中穩步成長,迎接新的挑戰與機會。
5. 如果需要,我們還提供持續的心理支持,無論是家長的疑問,還是孩子的適應過程,我們都在這裡陪伴著您們,走過每一段成長的腳步。
在溫柔中成長,在關愛中進步。
如何開始進行心理評估—心理兒療篇
-
生理與心理如何彼此影響?
今天變好冷
鼻子特別不舒服,早上吞了一顆常備藥
鼻子暫時通了,但藥物也帶來亢奮不安的副作用
(血管收縮劑好像都會這樣)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心情出了問題,
後來才想起來,是因為早上吃了藥的緣故。
這讓我想到,
在行為分析取向為主的心理兒療中,
孩子如果因為問題行為前來心理門診,
當我們和家長進行 #親子聯合評估
家長提供給我們記錄與資料,有時會過度關注心理因素
可能會忽略了收集孩子的其他 #生理指標或#行為基準線的變化。
行為分析取向的心理兒療中,
需要在臨床推理的思考框架,
特別留意
生理與心理如何彼此影響?
-
重點不是不犯錯
家長:
「小孩子講都講不聽,叫他不要犯錯,他還是一直犯。」
我們的回應是,
「心理學裡有幾個概念,包含 #錯誤控制、#growth mindset,意思都是透過學習,主動從錯誤中找出原因,歸納並且慢慢改進,避免重複犯同樣的錯。
其實,錯誤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情境、後續處理方式以及個人的改進意願。
重點不是不犯錯,讓犯錯先發生。才有機會充分練習。
舉個例子,比賽前的練習就是一個讓錯誤先發生的機會。
接著我們才能透過反覆練習來改進表現。
家庭生活教育,就是讓我們在可控的範圍內,創造一個給孩子「錯中學」、可以試錯的空間。
形式可以是在家裡還是自組的育兒聚會、課程,或早療團體中。
這樣,當家長不在身邊時,孩子也能學會自己掌握錯誤,並控制自己的行為。」
重點不是不犯錯
-
情緒來了怎麼辦?
來分享看到的網路文章,並加入一點自己心得想法:
看到有人分享,
情緒跟念頭,是我們最大的癮。
練習整理自己的情緒跟念頭,觀察它們升起的瞬間與它背後的原因。
練習懷疑自己的情緒,不把它當成是「真的」,也不急著拿它決定行動或反應。
因為很可能,那個「真實的感覺」
也只是你情緒一時驅動的結果。
這不是否認,
而是知道情緒跟念頭的存在
與它帶來的反應。
然後,選擇專心完成手上的事
享受注意力與報酬。
不要被牽著走
而是學會觀察、接納,再去行動。
情緒來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