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人為什麼需要吃飯?—孩子問問題與家長回答問題的瞬間
「爸媽,人為什麼需要吃飯?」
「因為我們需要養分啊。」
這樣的對話看似平常,卻隱含著訊息處理的整個機制。
身為兒童臨床心理師,我們在諮商室裡也能看見類似的場景。
孩子問了一個問題,家長立刻給出正確答案。
那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就像遊戲裡角色一出現,我們立刻按下「回應鍵」。
可是在心理機制裡,我們其實還能多一個選擇—
先「觀察一下遊戲畫面」,看看問題背後的情緒狀態是什麼。
當家長或孩子拋出問題時,不論問題多麼簡單,
我們都能從那個瞬間看見—
自己或對方的「狀態」:
是好奇的?焦慮的?想被理解的?還是想測試彼此的界限?
在親子諮商裡,兒童心理師會陪你一起去看這些「狀態」背後的訊息。
因為在那些微小的問與答之間,其實藏著親子連線的橋樑。
訊息處理的單一路徑
多數時候,我們的大腦在面對問題時,
會自動預設一條「單一路徑」去抵達答案。
比方說,聽到「為什麼要吃飯」,就立刻啟動「知識回答模式」:
因為要獲得養分。
但若我們能暫時停下來,好奇地看一眼—
孩子的那一條「訊息處理路徑」長什麼樣子?
他拋出問題的方式,其實已經透露了他如何感知世界。
在心理的互動設計裡,這是「共感對應」的起點。
不是去比賽誰的答案比較對,而是去觀察:
孩子的大腦,在接收訊息時走的是哪一條路?
他是繞圈圈的、還是直線的?
當我們能看見那條「路徑」,我們就能扮演陪玩的角色。
兒童臨床心理師的工作,是幫助家長一起學著看懂孩子腦中的遊戲化心智地圖。
從回答轉為理解
當我們下一次遇到相似的問題時,
或許可以先不急著找出「正確答案」,
而是練習去觀察—
孩子是怎麼想這個問題的?
他的大腦是如何配對出這條思考路徑的?
雙方世界的對接與理解
這樣的「對接」就是兒童心理課的核心:
從內容轉向歷程,從知識轉向連結。
有時候兒童臨床心理師的工作,不是在教孩子,
而是藉由示範,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更新一套專屬你們家庭的「訊息處理系統」。
孩子才會願意打開心房,讓你走進他的世界。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