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主題(上):孩子有特殊狀況,家長擔心——
「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第一篇:理解孩子的社交世界
自己的孩子有特殊狀況,「我要怎麼幫他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這是我們聽到最多家長提出的問題。
兒童心理師會問的是:
「那孩子在實際的人際中,到底經歷了什麼?」
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著各種多樣的情緒語言。
孩子在一起互相打鬧時,那些叫聲、對對方做的表情、口氣、聲音的高低,
甚至一個轉身或眼神,都是他們個人化的「語言版本」。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情緒規則——
他用特定的聲音表達興奮,用特定的動作表示不滿。
這是一種個人化的社交系統。
「家長看見孩子無法融入團體時,心裡是什麼感受?」
我們知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在群體中顯得「不合群」或「太敏感」,
內心多半是很擔心的。
這些看似「不合拍」的反應,
至少代表孩子正在用他獨特的方式,向外界發出「理解我」的訊號。
要讓孩子在人際中不被誤會、也不被欺負,
其實需要一段心理上的引導課程。
心理師扮演了一座橋樑,陪孩子學會:
「怎麼讓別人懂我,也要去懂得別人。」
當孩子逐漸進入團體或同儕互動中,
他就需要學習一件事:
如何讓自己的語言被別人理解,
同時也學會讀懂別人的語言。
這是社交技巧,
也是一種情緒上的「翻譯練習」。
兒童心理師會陪伴家長,
一起教孩子用語言去檢核、去確認。
在靠近他人之前,除了打開注意看(視覺觀察)、注意聽(語言聆聽)、也要開口用說的、語言確認。
例如:「我剛剛講話有哪邊表達不清楚、或讓你覺得怪怪的地方嗎?」
這樣簡單的問句,
能幫助孩子把自己的表達、和他人解讀的訊息正確地攤開,
也讓他知道——
互相理解,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看著你的背影長大。—《悠幼心理早療團隊》
我們的心理治療所,取自詩經的涵義,並改寫了幼字,取名為「悠幼」,寓意2歲到12歲更稚嫩的小小孩之意象。
我們將一直等待小小學子的到來,提供幼兒心理健康的承諾,以及專業的行為支持與心理關懷,讓孩子們在這裡得到關愛和教育。
一個專為2歲-12歲國小特生學童及手足而誕生的家。我們提供一站式早療整合服務,除了個別心理早療以外,也有長時段的特需生手足融合團體,從放學到回家前都有我們的守護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