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孩子情緒卡住了,怎麼辦?
只是在遊戲的過程出了點意外,導致沒有爭取到心中想要的獎勵
所以孩子就大哭了。
我們有時候會遇到,孩子玩得分制的遊戲時,有過度的得失心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引導他?
--先肯定他的努力,再順勢引導--
因為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好,或是想得高分來爭取我們的獎勵
這代表他有付出努力,投入在遊戲中,「你在遊戲時很認真,這點真的很棒,值得讚賞」
請務必告訴孩子這點,因為這件事本身值得肯定。
--關於講道理,家長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家長焦慮地提到,
「我跟孩子他說,這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只能關掉重來,但這樣會浪費掉前面的得分,所以他一想到前面的努力白費了,情緒就卡住一直崩潰大哭。心理師,我希望他能練習的是, 哪些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挽回,哭沒有用,只能想想可以做什麼事。」
在這過程中,家長可能會想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但是,用講道理的方式引導情緒,有效嗎?
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幾個先後原則。
-1-講道理不一定馬上被孩子接受,請考慮放在最後-
因為孩子是在自己設定的規則裡,把自己卡住了。
他還需要時間去適應「另一種道理」。
情緒在最高的時候,耳朵聽的層次剛好相反,聽層次是處在最低的時候。
耳朵聽不進去,大腦前額葉自然也無法有效運作。
-2-講道理不是一次就能說通-
道理不是一次能通,而是歲月裡的融會貫通。
因為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在他的王國也有自己的邏輯跟規則,
他們的「道理」正在跟外社會規則磨合、碰撞,
如果自己的道理更合理,磨合成功(打架贏了),這個規則就勝出,那麼別人就聽你的;
如果磨合不來、行不通,那就得妥協退讓,聽別人的。
等到孩子剛才的情緒冷靜下來,這時,我們可以用說話棒或輪流角色扮演等方法,
將要講的道理拆成小段,像集點卡一樣,一點一點地傳達給孩子。
-3-「你聽我,我也聽你」的雙向對話
讓孩子理解「你聽我,我也聽你」,引導雙向對話。
孩子也能在溝通中學會怎樣重新調整想法。
行為學派有一個說法叫做自然後果,
「因為...,所以...」
有些成長是得自己反復歷經很多次類似情況後,
這時再順勢指出因果關係,利用機會教育,孩子才能在後面的日子裡慢慢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