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點一份理解,不加親密。」 —輕連結時代的心理快餐

今天跟治療所的同事們聊了一下,
發現今年、尤其最近這陣子,
在心理諮商這一塊,身邊好像越來越多人會自己跑去跟 AI 語言模型對話了。

另外,像點餐一樣、可以單點的兒童課程,也變得越來越多。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單點化,很可能對不上孩子實際的臨床問題主述,
結果是——上了高年級問題還是照樣發生,沒有被真正處理。

幾個同事都覺得,現在真的有一群人,
他們尋找心理治療的方式,不一定是想要一段穩定關係,
而是比較偏向「餵養自己的語言模型」,
能夠靠著精緻語言的回應,幫自己進行深度對話,這樣就已經,感覺很有幫助了。

這有點像後工業時期大家在討論的問題:
「機械手臂到底能不能取代手工藝?」
這種感覺現在又再發生一次。

而我們最有感的,則是——
家長或當事人,試錯的成本與時間,其實變得更高了呢。
市場上百花齊放,每一種商品化的選擇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家長或當事人,也更難知道自己到底該投入哪一種方式比較對。

--
切片觀察筆記|

1. 精緻語言模型成為心理需求的對話替代品
對一部分診友來說,心理治療不再是「關係中的陪伴」,
而是「語言上的照見」。
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會等待他們轉變的他者,
而是一個能即時回應、組織思緒、提供精緻語言結構的對話鏡面。
而AI——
剛好提供了這種低成本又高穩定性的鏡面。
某種意義上,語言模型,像是進階心靈成長書籍的自助版本。

2. 心理市場進入「試錯高成本」時代,選擇多可能讓人更無所適從
在百花齊放的商品化心理服務裡,越來越多家長與個案不是選不到服務,而是選太多以後,對「#錯一次可能浪費半年時間與費用」的焦慮變重。

於是開始趨向 #低承諾、#短期、#模組化的選擇——如同在外送平台上點菜:方便、快速、有圖片參考,不用賭運氣,也不用建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