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孩子出現情緒警訊時,諮商前家長可以先做什麼?

-開學季- 
最近開學了,您有發現孩子的情緒有些起伏變化嗎? 
但在你面前可能還是裝作沒事?會不會是不想讓你發現、也不想讓你擔心。
但家長的你,卻注意到了一些行為跡象,比如:

-會打自己的頭、捶牆
-手指皮被摳爛
-一直拔頭髮
-甚至說話時更常激烈地責怪自己

如果您正考慮尋求心理諮商協助,這裡有幾件事情可以先做:

1. 先別急著「直接問清楚」
千萬別用對質的方式,也不要用反問句逼孩子馬上給答案,
比如:「你怎麼會這樣?」「到底發生什麼事?」

那是不是就不能問了?
不是的,而是要換個方式。

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提高警覺,反而可能更難問出真正的想法。
所以,這件事先不用急,可以先觀察,等到合適的時機再談。
.
其實,在正式進入諮商時,
有些諮商師會透過問卷或更有結構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狀況,
因此家長不需要急著從孩子口中直接問出答案。

2. 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家長可能會想問:那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呢?

首先,請我們都先穩住自己的內心,真的,這很重要。
因為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當家長的焦慮、擔心不斷外顯,
孩子也會感受到,甚至變得更不願意開口。
唯有大人先穩定下來,情緒才不會讓恐懼擴散開來。
.
穩住情緒,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準備進入諮商之前,家長可以先記錄孩子的行為模式,
看看有沒有發現一些 #行為規律,像是:

-這些行為什麼時候比較容易發生?(早上出門前?放學回家後?)
-當下是不是剛好遇到什麼特定的壓力或刺激?(考試?和朋友吵架?)
-事後孩子的狀態有沒有變化?(變得更安靜?還是更煩躁?)

這樣的觀察,除了幫助家長更理解孩子,也能幫助諮商師更快掌握狀況,讓孩子獲得更合適的協助。
.
這不是一場急救,心理要預備好長期的馬拉松陪伴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緒適應需要時間,家長的穩定就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當你先穩住自己、用對方式關心孩子、慢慢引導,
孩子才會願意打開心房,讓你走進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