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著模式:當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時,家長可以怎麼做?
兒童心理課引導
前情提要
臨床心理師在工作中常觀察到,許多孩子在面對日常事件時,會以自己固定的方式理解情境,形成所謂的「固著模式」。
當外在環境沒有依照他們心中預期的順序發生時,孩子往往會感到困惑、不安,甚至出現抗拒或情緒反應....
臨床心理師 張育婷、高郁絜
行為預告:在解釋之後加入「下一步或下一次該怎麼做」
在這些互動中,有些家長會先向孩子說明事件的原委,這一步非常重要。
然而,兒童心理師提醒家長,僅有解釋可能還不夠。當孩子聽完大人的說明後,家長可以再多做一個延伸步驟。
加入「下次遇到同樣情境時的行為約定」
也就是說,在解釋完之後,可以接著向孩子預告:
「下次如果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請你怎麼做。」
「當出現什麼訊號時,你要按照我們的規則做下一步。」
這是一種溫和的「提前鋪路」,讓孩子的心裡先有地圖,下次就不會那麼慌亂或抗拒。
下一次遇到同樣情境時,家長就能自然轉為有效指令
當情境再次發生時,家長就可以直接說:
「現在請你按照我們說好的規則做 ×××。」
這不只幫孩子回到他的「可預測世界」,也是一個檢查點──
我們上一次的解釋,他真的聽懂了嗎?
上一次這樣的行為約定對他來說是有效還是無效的?
透過「預告 → 指令 → 回顧」的循環,孩子會逐漸在自身想法與外界規則之間,找到更能協調的方式。